在全球股市重挫之際,騰訊音樂集團傳出了推遲IPO的消息,畢竟贛鋒鋰業的“逆風上市”收獲了較發行價暴跌28.73%的回報,騰訊音樂顯然想要討個好彩頭。

  作為騰訊音樂在國內最直接的競爭對手,網易云音樂沒有選擇袖手旁觀,毫無預兆的公布了新一輪融資,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百度成為戰略投資方。

  先是將自家的在線音樂業務甩給太合,又反過來成為網易云音樂的股東,百度的取舍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在線音樂市場的新形態。曾經由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云音樂、太合音樂組成的四強格局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一超多強”的格局都可能維持不下去。

  有意思的是,騰訊音樂在IPO文件中極力用社交娛樂業務來支撐估值,百度公布的消息中直接將網易云音樂作為其內容生態的一部分。去年還來勢洶洶的版權戰已經沒人愿意提起,生態成為新的關鍵詞,風向就這么變了。

094813705152.jpg

  在線音樂走向定局

  按照中概股案例國外投資者的習慣,總是喜歡找一個對標對象,但騰訊音樂沒有刻意將自己形容為中國的Spotify。要知道Spotify的市值在300億美元左右,也正是騰訊音樂的目標估值,況且在用戶數量上,騰訊音樂比Spotify還翻了幾番。

  并非是騰訊音樂不愿意,而是Spotify的模型行不通。

  根據騰訊音樂招股書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月活躍用戶數超過8億,但付費用戶數只有2330萬,付費率僅為3.6%,遠低于Spotify43%的付費率,采用同樣的商業話術無異于自取其辱。

  不過,2018年上半年,騰訊音樂的營收卻高達86.19億元,同比增長92%;調整后利潤為21.12億元,同比上漲189%。營收和用戶付費的巨大落差,“社交娛樂收入”厥功至偉,盡管這一部分的月活用戶只有2.3億,不及在線音樂6.4億用戶的一半,ARPPU值卻有111.8元,與線音樂業務的8.7元立判高低上下。

  這是典型的中國互聯網模式,也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又一案例。騰訊音樂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打敗了蝦米音樂、網易云音樂、百度音樂、多米等一眾對手,回到盈利的問題上卻還要向映客、YY等看似跨賽道的對手奪食。也決定了在線音樂的兩個“正確”方向,一個是拓展新消費場景,另一個是挖掘泛娛樂潛力。

  在騰訊音樂的產品體系中,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早已加入直播功能,在線K歌本就屬于社交娛樂類產品,逐漸形成了這樣的產品邏輯:在線音樂的使命在于吸引和維持用戶規模,社交娛樂業務擔當了盈利的角色。考慮到騰訊視頻、微視等泛娛樂產品,以及和小愛同學等智能硬件產品的內容合作,騰訊音樂的生態布局有了清晰的輪廓。

  阿里有著類似的思維,蝦米音樂成為“88VIP”的產品之一,無疑改變了蝦米音樂的定位,除了提供音樂播放服務,也在為阿里貢獻內容上的優勢,打通文娛和消費之間的連接,本身的商業模式似乎沒那么重要。且從天貓精靈超過500萬的出貨量來看,蝦米音樂也找到了新的載體,在手機上用戶還可以選擇下載哪家的音樂APP,可在智能音箱等新場景下,早已沒有了選擇的主動權。

  網易云音樂和百度的投資關系,想必雙方都經歷了深思熟慮。網易云音樂早就想擺脫生態乏力的困境,在A輪融資中接受SMG和芒果文創的投資,不排除拓展音樂線下產業鏈的考量,并且強行上線了短視頻服務,即便存在用戶不買賬的風險;百度有搜索,有信息流,有好看視頻,有DuerOS的硬件生態,網易云音樂又和百度的內容生態不乏契合之處,沒準兒百度也能幫助網易云音樂解決流量焦慮。

  折騰了很久后,在線音樂終究還是選擇了生態的玩法,有騰訊音樂這樣的巨輪,也有阿里音樂、網易云音樂這樣的小船,而那些沒能在生態上“自圓其說”的玩家,何時退場恐怕只剩下了時間問題。

  版權后遺癥的蔓延

  凡事都有代價,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知道。

  國內音樂市場沒能繼續Spotify、AppleMusic那樣純粹的音樂生意,騰訊音樂找到了社交娛樂的金礦,蝦米音樂嘗試在線下票務上掘金,網易云音樂則試圖借一場場營銷來強化用戶忠誠度。可既然做了音樂相關的生意,版權永遠是躲不過去的坑,尤其是當盈利模式脫離音樂本身以后,版權的陣痛將持續性蔓延。

  其實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合并后的CMC就有過上市的打算,后來的騰訊音樂也多次傳出IPO的消息。上市計劃的屢次延期,與騰訊先解決“后院問題”的思路不無關系。在國內排名前五的音樂APP中,騰訊音樂占到了其中三席,也覆蓋了80%以上的用戶,自然要在版權上構建起同樣的優勢。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騰訊音樂和200多家唱片公司達成合作,不乏索尼、環球、華納、英皇、中唱等版權大戶,據說拿到了國內90%以上的音樂版權。只不過尋求版權壟斷的同時,在線音樂玩家們也付出了同樣的代價。

  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5月環球版權的爭奪戰,騰訊音樂、阿里音樂、太合音樂、網易云音樂悉數上陣,原本三四千萬美元的授權費,最終被騰訊音樂以3.5億美元加1億美元股權的報價收入囊中。無獨有偶,為了華研國際2000多首歌的獨家版權,網易云音樂支付了1.7億元的費用。盡管在監管部門的施壓下,騰訊音樂同意向其他平臺轉授99%的曲庫,但授權費同樣水漲船高。

  如今音樂版權戰雖告一段落,影響才剛剛顯現,恐怕不止騰訊音樂依賴社交娛樂、百度領投網易云音樂那么簡單:

  1、競爭對手仍在,版權爭奪也仍在繼續。

  騰訊音樂的一家獨大,并沒有從根本上消滅蝦米音樂、網易云音樂等競爭對手,誰家還沒有個巨頭當靠山呢。一旦各家在線音樂平臺手中的獨家版權到期,唱片公司仍然擁有待價而沽的可能,網易云音樂從阿里手中搶到華研版權就是明證。

  為此騰訊音樂選擇效仿Spotify引入華納、索尼等唱片公司入股,以求進行利益綁定,同時各大平臺也開始投資獨立音樂人、音樂綜藝、音樂廠牌等弱化對版權的依賴。現實卻是,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乃至太合音樂的高管們,很可能認為騰訊音樂的競爭優勢來自于版權,也將是版權戰繼續下去的誘因,每家頭上都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2、音樂價值削弱,盈利模式必然偏離賽道。

  騰訊音樂有6.4億月活用戶,網易云音樂的月活也超過1億,可這些活躍用戶并沒有制造出應有的營收。2016年版權戰爆發前夕,騰訊音樂的營收結構中,在線音樂服務和社交娛樂服務各占一半,如今卻出現了三七分的態勢。

  一方面,騰訊音樂需要在盈利上進行自我證明,向盈利可能性更大的社交娛樂傾斜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另一方面,各大在線音樂平臺極力扶持獨立音樂人,不斷強化音樂分發服務,但創造出火箭101、中國有嘻哈等超級IP的卻是視頻平臺,捧紅了一首首神曲的是抖音等短視頻產品。短視頻正在搶奪音樂的宣發權,網綜在籌謀音樂的創作權,在線音樂平臺投入了大量資源購買版權,當然不愿意被場外的玩家截胡,最好的方式何嘗不是擴大戰場呢。

  3、缺少付費意識,在線音樂亟待自我救贖。

  騰訊音樂沒有走出付費率低的困境,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也是如此。即便在線音樂的市場教育已經有了兩年多的時間,大部分用戶仍然習慣免費聽音樂。更甚的是,用戶愿意為翻唱的草根明星打賞、刷禮物,卻不愿為正版歌曲付費,這才是音樂行業跑偏的誘因。

  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視頻網站用戶付費比例較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至43%,與愛奇藝12.7%的付費率相吻合。為何在線音樂未能成為用戶付費意識崛起的受益者?視頻平臺看重的是IP,用戶是否買單是衡量標準。在版權戰不明朗的情況下,猜不透用戶喜歡什么,不懂得對用戶進行篩選,購買版權時喜歡一攬子生意,在線音樂似乎沒有走出泥沼的可能。

  當然,用戶訂閱的思路走不通,選擇泛娛樂、生態、新場景總沒有錯,也沒有規定中國市場必須要學習Spotify。只是用戶意識不到音樂本身的價值,音樂市場就永遠是一潭死水,別談什么情懷和態度,也別祈求在線音樂如何引爆產業創新,沒人尊重音樂和創作者,音樂APP不過是“賺錢”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