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假貨對于電商企業來講是場攻堅戰。1月10日,阿里巴巴發布《2018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全年,阿里共向執法機關推送超5萬元起刑點的涉假線索1634條,協助抓捕犯罪嫌疑人1953名,溯源打擊涉案金額7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被行政執法機關要求協查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量下降64%。

6456565.jpg

  報告顯示,2018年,96%的疑似侵權鏈接一上線即被封殺,因疑似侵權被平臺主動刪除的鏈接量下降67%;96%的知識產權投訴在24小時內被處理,品牌權利人投訴量下降32%;被消費者舉報刪除的疑似假貨鏈接量下降70%;被行政執法機關要求協查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量下降64%;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11筆為疑似假貨,比去年同期下降26%。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稱,2018年網絡假貨治理成效與國家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舉措息息相關。執法機關、品牌權利人、消費者、平臺等各方共同組成的打假共治系統首次實現歷史性閉環。

  阿里在打假年報中披露,2018年1月,阿里打假特戰隊協助江蘇警方在福建搗毀一特大售假團伙,抓獲嫌犯18人。該團伙先后找了50余個親戚朋友幫忙申請店鋪用于售假,年齡最小者僅為19歲,年齡最大者年近67歲。在這些售假店鋪被阿里技術識別并關閉的同時,特戰隊直接將線索推送給警方,并協助警方端掉售假團伙及窩點。

  “96%的疑似假貨鏈接,在產生任何銷售前就已被秒殺。”鄭俊芳說,2018年,阿里在原有的假貨甄別模型、實時攔截體系、生物實人認證、政企數據協同平臺等九大打假黑科技基礎上,開創性地將語義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等新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將可疑商品、可疑商家拒之門外。

  截至2018年底,由阿里發起、與全球品牌權利人共建的阿里打假聯盟(AACA),已從創建時的30個品牌迅速增長至來自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121個品牌,歷峰集團、通用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近期也先后加入。

  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子商務法》進一步明確規定了電子商務平臺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知識產權方權益的義務。該法第五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義務,承擔產品和服務質量責任,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此外,《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與知識產權權利人加強合作,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第四十五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認為,《電子商務法》中有5個條文均是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這也進一步說明當前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各電商平臺都加大了對于售假問題的打擊力度,也說明當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