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鞋對于現代人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鞋。那么,古人穿不穿涼鞋呢?古代的涼鞋又是什么樣的呢?


夏天到了,除了空調、西瓜、冰淇淋,短袖和涼鞋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涼爽,涼鞋還有著各種時尚元素。涼鞋對于現代人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鞋。


而說起古人,想到的都是媽媽的鞋底,樸素的布鞋,亦或是清宮劇里宮人們穿的鞋子。那么,古人穿不穿涼鞋呢?古代的涼鞋又是什么樣的呢?


古代的涼鞋不僅有,還有不同種類,材料也不同,有木質的,草鞋等,古人在炎熱的夏天也是充滿求生欲的,矜持不暴露都是不存在的,涼快才是第一要務。


說到木質的涼鞋,實際上當今我們也并不陌生,這種鞋子在日本韓國都依舊非常常見,就是類似于日本現在也經常穿的木屐同樣的東西。木屐在中國早已有之,不過現在穿的比較少,常被人們當做日本生活的一個代表了。


《世說新語-簡傲》里面有一個故事:“王子敬兄弟見郗公,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及嘉賓死,皆著高屐,儀容輕慢。”


這個地方說的是王子敬兄弟去見自己舅舅的故事,一開始“躡履”是恭敬的樣子,后來“皆著高屐,儀容輕慢” ,這里的“高屐”就是一種木屐,之所以說王子敬兄弟穿高屐是輕慢的表現,是因為木屐在古代主要是外出穿著,比較堅固耐磨,而且可以防滑,在室內穿著見客是非常不禮貌的。


《宋書-謝靈運列傳》中也提到木屐這樣的用處:“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



這說的是謝靈運到處跑爬山旅游的時候,穿著木屐,上山后跟高,下山前面高,可以減緩坡度,這個特別的發明又叫“謝公屐”,李白那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講的就是這個版本的鞋子。這種鞋子就是古代類似涼鞋形制的一種鞋子。


葉紹翁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游園不值》也有木屐的身影: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個屐齒就是木屐的鞋印了。


說起詩詞中提到的鞋子,還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是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這個芒鞋又是什么呢?實際上也是一種涼鞋,這是草鞋,又叫芒屩(jue)。


不過這個草鞋如果是茅草之類的原料制成,因為穿起來不那么舒服,原料也比較便宜,那么不屬于高檔用品,人人都能穿。但是并不意味著草鞋就是平民專屬,如果原料好,甚至出現過極為昂貴,斷貨甚至禁售的情況。而且在一些時代,還有專門屬于貴族的草鞋。


唐王睿《炙穀子雜錄》記載:“夏殷皆以草為之屩,左氏謂之菲履也。”,可見很早以前中國就有草鞋了,《詩經·魏風》也有一句:“糾糾葛屨,可以履霜”的詩句,從這里還可以看出,草鞋用途廣泛,冬夏皆宜。


在周朝,皇室有專門的人來做鞋子,叫“履人”,制作鞋子也非常注意形制。《儀禮·士冠禮》提到,夏天的穿葛屨講究“玄端黑屨”、“素積白屨”,后來到了西晉,更是流行到“宮內妃御皆著之”(《炙穀子雜錄》)。而且為了美觀,還有升級方法,在鞋子上涂上漆,制成有顏色的草鞋,這樣是不是就感覺一下褪去了草鞋的簡陋和隨意,變得高端起來了。


不僅有涼鞋,實際上古代也有類似拖鞋的鞋子,《南越筆記》里寫道:“粵中婢媵多著紅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這里所謂 “散屐”,就是類似于拖鞋的東西,沐浴乘涼的時候穿,真是悠閑又涼爽。而這里也提到之前出境過的木屐,涂上鮮艷的紅漆則廣受女子的歡迎。至于涼鞋,則是男女老少皆宜的良品。


因此,古人也怕熱,舒適涼快的涼鞋和拖鞋古已有之,而且還可以檢具防滑、輔助爬坡等優異性能,讓人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來源:以史為鑒說